信息公开 书记信箱 校长信箱 监督举报 >信息门户(校内)
X
欢迎光临南宁师范大学!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基层动态 > 正文

基层动态

新闻与传播学院师生热议2025年全国两会

文章来源:新闻与传播学院 作者:文/王秋婷 方乐瞳 覃宝香 王伍利 蓝樊玉弟 莫秀娟 陈怀汝 校对:兰浩玮 审核:黄敏 终审:聂卉 发布时间:2025年03月15日 点击数:
图片 校对 兰浩玮
审核 黄敏 终审 聂卉

3月10日,随着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闭幕式的举行,本次全国两会圆满落下帷幕。新闻与传播学院师生热切关注全国两会的1671金沙城线路检测,通过电视、网络、广播等方式收看收听两会盛况,深刻领会和学习会议精神,并结合自身工作学习实际,就相关热点问题开展研讨交流,畅谈感想体会。


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聂卉:

今年的两会我最关注两点,一是两会报告中的“人工智能+:将AI技术与各行业深度融合,推动产业升级”,二是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首场“部长通道”集中采访活动中教育部怀进鹏部长的讲话:“今年,中国将发布人工智能教育白皮书,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数字化时代、智能化时代的素养和能力,进一步加强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两会期间,媒体采用AI技术生成内容摘要,推出音频、视频等多元化传播形式。AI技术的应用,特别是今年Deepseek的应用与推广,给文化传播领域带来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

新闻与传播学院在新文科建设思路指引下,不断扎实推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互动的学科建设,以提升教育质量和科研创新能力为核心目标,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时代,助力数字广西建设,力争在新领域新赛道上迎头赶上。在两会的指导下,我希望我院的同学们在夯实专业知识根基的同时,脚踏实地开展学习科研与专业实践,主动了解人工智能+传媒应用技术,主动拥抱AI时代,强化自身知识储备的综合性和应用性,努力成长为兼具家国情怀与科技素养的高素质传媒人才,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贡献智慧和力量。


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梁颖涛:

2025年全国两会在北京胜利1671金沙城线路检测,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坚持创新引领发展,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工作任务。在教育行业,人工智能成为加快实现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关键变量。新闻与传播学院一直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探索数字技术在新闻传播教育中的应用。过去,学院通过建设全媒体实验室、开展产学研合作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努力培养具备跨学科能力和创新思维的专业人才。

面向未来,学院领导表示将以两会精神为指引,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优化课程设置,推动人工智能与新闻传播专业的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公平与创新发展,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总之,人工智能与教育的结合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一名新传学院的教师,我将继续关注这一热点议题,积极探索科学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为培养更多适应新时代需求的传媒人才而努力。


新闻与传播学院团委书记李樱花:

今年的全国两会,是在“十四五”全面收官、“十五五”谋划布局关键时期1671金沙城线路检测的一次重要会议。两会聚焦教育、科技、人才等关键领域,提出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面提高人才队伍质量的具体要求。一直以来,新闻与传播学院团委致力于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提升专业素养。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团学的工作者,我将持续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两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助力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兰浩玮:

教育是国之大计。两会报告中关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部署,为新闻传播教育指明了方向。我们需将两会精神融入课程思政,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与创新意识。同时,面对媒体格局的变革,我们要深化产教融合,锻造适应未来的复合型传播人才。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新闻传播教育工作者肩负着传媒人才培养“主力军”的重任。我们要以两会精神为指引,既要锚定“政治方向定盘星”,筑牢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又要把握“技术创新快进键”,推动教育教学与智能传播深度融合。让学生既能扎根中国大地记录时代变迁,又能以国际视野讲好中国故事,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中书写新闻人的时代答卷。


新闻与传播学院团委学生会执行主席22新闻班学生谭金容:

通过关注全国两会的实时讯息,我深刻感受到我国在科技创新、民生福祉、教育改革等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其中,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优化就业创业服务,拓宽高校毕业生等求职渠道,大力支持和鼓励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等政策引发了社会共鸣。广大青年通过两会及时了解国家政策和人才需求,为个人发展指明前进的方向,为青年学子就业注入“强心剂”。作为在校学子,未来我将始终坚持人民至上,脚踏实地,努力把所学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传播正能量,为民族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24级研究生新闻与传播专业团支书朱敏祺:

对于今年的两会,我比较关注“人工智能+教育“这个方面。我个人认为现在信息智能化已经成为常态,跟上时代,将科技更好的融入到人类的日常生活中是十分必要的。了解到最近我们学校也接入了Deepseek,方便了同学们的学习与生活。我个人认为Deepseek的使用感是很好的,但是想真正把它当做熟练工具运用,也需要进行一定的学习,例如,对于具体的任务要求需要输入特定的口令进行,所以我希望未来能开设人工智能相关的课程,能够教学生更加熟练地运用AI,使AI更进一步成为学生学习和工作的得力工具。


新闻与传播学院22广电班学生何茜:

我关注到今年两会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焦点已从单纯的“文化输出”转向“价值认同”。有代表提出用本土化语言讲述中国故事。这种“在地化”策略要求我们需要培养“跨文化解码”能力,在国际传播中既保持文化主体性,又善用“Z世代”喜闻乐见的短视频、互动游戏等形式。例如,《哪吒2》动画电影成为全球热议的文化IP,正是这种创新实践的成功案例。作为新传学生,我将注重自身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寻找个人价值与职业价值的关键锚点,为以后做好新闻宣传工作、“讲好中国故事”打好坚实基础。


23级新闻班班长王美琳:

两会是世界观察中国发展的窗口,更是青年解码时代机遇的“战略罗盘”。两会充分彰显了“国之大者”与“民之关切”同频共振,也更加明晰了新时代传媒人的责任担当。我更加坚信:新闻人的镜头既要对准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更要聚焦社会民生的“烟火人间”。我们记录的不仅是新闻,更是14亿人追逐梦想的时代剪影。未来,我将以两会精神为指引,到社会基层岗位中锤炼专业能力,在深度报道中锻造笔力,努力成为既能驾驭智能传播技术、又深具人文关怀的复合型传媒人才。


23级广电班宣传委员杜灵琦:

两会期间,代表们围绕和“教育强国“等主题展开了讨论。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深刻认识到:高校不仅是知识传承的殿堂,更是培育时代新人的摇篮。高校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社会动态,培养出适应不同产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活力。高校青年唯有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将“个人梦”融入“教育强国梦”,充分发挥我们的创新动能,方可在民族复兴的接力赛中跑出属于我们的精彩。今后,我也希望用自己的知识与本领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一份力量。


24级新闻班学生叶丽文:

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我积极关注和学习全国两会的重要政策和知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教育公平、就业创业等关键词让我深切感受到党和国家积极推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为大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夯实根基;实施积极的就业措施,鼓励大学生就业创业,激发青年人的无限创造力。这让我感到非常振奋和自豪,也更加深刻认识到青年一代的使命担当。站在新的历史节点,我们青年学子要成为新征程上的建设者,不断提升专业素养,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服务社会中锤炼本领,书写属于新时代青年的青春华章。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