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公开 书记信箱 校长信箱 监督举报 >信息门户(校内)
X
欢迎光临南宁师范大学!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悦读 > 正文

悦读

诗于史生,由感而发

文章来源:大学生记者团 作者:文/梁耀坤 校对:经鹏艳 审核:王毅 发布时间:2025年02月02日 点击数:
图片 校对 经鹏艳
审核 王毅 终审

大年初一,时光悠然。闲来无事,随手点开了《宗师列传 大唐诗人传》,本是无心之举,没想到沉浸看了九十多分钟的《初唐四杰》,看完一集后,仍觉得意犹未尽。在此,我诚挚地向大家推荐这部别具一格的文化季播节目,它融合了影视与节目的特色,形式新颖独特。与其说它是一档节目,在我心目中,它更像是一部有着丰富栏目的电视剧。

节目中,主持人撒贝宁老师与两位探访团成员老师引领我们,一同踏进初唐时期,寻一代宗师,传千年文脉。节目采用了生动的演绎形式,让我们更加沉浸于故事之中。通过精心塑造当时的社会样貌和古人形态,带我们开启了一场奇妙的“穿越之旅”。节目选取了诗人中极具典型性的生平轶事进行演绎,带我们了解诗歌创作中灵光一现的美妙瞬间与诗人们独特的人格魅力。节目论诗人,并不局限于诗人本身,我们还可以在节目中看到栩栩如生的次要人物,学习到那些隐藏于细节处的文学知识。

其中有个情节我极为喜欢,大概是因为在书中未曾读到过。它讲述了少年杨炯与王勃的初次相识。彼时杨炯跟随讲学博士来到王尚书家中品升平炙,说书论经,在谈到董贤不合众心是因为“未更事理”的时候,讲学博士认为董贤没有见过世面,所以“更”意为经历,音同“经”。但是王勃起身反驳,借用《汉书》中朱博的“不更文法”,解释“更”为知,所以董贤实为不知事理,并非没有经历,故而“更”为知,音依旧是“更替”的“更”。

这看似只是一场小儿童与讲学博士的对话辩驳,实则我们能从中看出少年王勃的批判思维和意气风发,这或许也可以看作是思维活跃与固守成规的一场较量。我们也别忘记了在场的杨炯,其实他代表了正在接受固化知识的学生,与王勃形成鲜明对比,这样的对照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让年少的杨炯认识到,若想写出传世之作,或许就不能因循守旧。当时的诗坛,可以说是被宫体诗牢牢掌控,宫体诗统治了近百年,要想打破这一局面,作出新诗、好诗,谈何容易。

节目中还演绎了初唐四杰生平中的诸多精彩桥段,比如杨炯送别友人、王勃创作《滕王阁序》、骆宾王作《咏鹅》、四杰齐聚斗鸡会等等,演员们的精彩演绎,让这些历史场景得以鲜活地呈现在我们眼前。诗是由感发之力迸发出的产物,诗词创作应当由心而动。卢照邻曾对王勃、杨炯说:“你二人正是少年得意之时,须经历一些事情,才会有感发之力。”我粗浅地认为,这感发之力,应是诗中的情,是王勃临滕王阁落笔作下的“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这便是王勃的感发,登高作赋,心有所感怀,情感自然流露。身怀感发之力,再加上些许才气,诗歌便应运而生。杨炯在听闻边关战况后,心中豪情万丈,提笔写下“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我与好友毕业分别时,伤心不已,作了一首诗送给他,具体内容已记不太清,只依稀记得那句“两相长作揖,乘风离鬱去”。即使我们分别两地求学,却始终记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便是感发之力在诗歌中的体现,情感自然而然地流露在诗歌中,读来倍感亲切。

这便是我观看《宗师列传 大唐诗人传》初唐四杰篇中的初步感受。节目的精彩演绎,不仅让我们了解那段历史,知晓诗人创作诗歌的过程,还引导我们深入思考感发之力。在我看来,这一节目旨在让我们走近诗歌,品味诗歌的魅力。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也能拿起笔,有感而发,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诗篇。

新岁已至,万象更新。我借詹初那句“愿除旧妄生新意,端与新年日日新”,将最真挚的祝福送给大家。愿在新的一年,我们都能挥别陈旧观念的束缚,于生活的每一处细微之处捕捉灵感,不断孕育出新的创意,每天都有新收获、新成长。初一早晨,看着仿佛铺满大地的鞭炮碎屑,跟着大伙儿齐聚厅底,欢声笑语围绕四周,此情此景,让我有感而发,不禁吟一句:“鞭炮喧天除旧岁,走街串巷贺新春”。(编辑/李兴华)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