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公开 书记信箱 校长信箱 监督举报 >信息门户(校内)
X
欢迎光临南宁师范大学!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老茶馆 > 正文

老茶馆

年味,都去哪了?

文章来源:大学生记者团 作者:文/黄紫玲 图/黄紫玲 校对:经鹏艳 审核:王毅 发布时间:2025年02月18日 点击数:
图片 校对 经鹏艳
审核 王毅 终审

今年的春节格外安静。

大年三十的夜晚,人们如倦鸟归巢,纷纷栖息在各自温暖的屋檐下。四面墙壁将人间的笑语截获,空荡荡的街道变得如同一张静谧的明信片。屋内,抢红包、集福字、摇一摇,伴着春晚的背景音,一家人窝在沙发上,无声地沉浸在手机的世界里。零点钟声敲响,我忽然觉得少了些什么。那些往昔的记忆瞬间复苏——烟花在远处天空绽放的声响犹在耳畔,更衬出此刻的寂静。

现实中,爆竹烟花被禁燃禁放,我和四方好友在微信群里疯狂刷屏,虚拟的烟花爆竹在屏幕上蹿出、炸开,一场乱炖式的烟火表演落幕,聊天背景又恢复了干净的原貌。整个过程,没有震耳欲聋的声音,也没有硝烟的气息,一切显得格外文明。初一早晨,按惯例会有舞狮队敲锣打鼓、热热闹闹地从楼下经过,但今年却不见他们的踪影。春节伊始,泉州本地便陆续出现了几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再加上阴雨连绵的湿冷天气,多数人都选择窝在家里,哪儿也不去。

另一方面,确实没有太多地方可去。1月27日到家后,我就从家人口中得知,今年西湖花灯取消了。逛花灯,曾是我们春节的保留节目。寺庙也都封了,和朋友们的聚会,只得推迟。共同经历了这不平凡的两年,大家都很清楚,将来的平安,是靠彼此的疏离才能抵达的。

近来常听到“年味变淡”的说法,今年的春节似乎尤为明显。春节变得像一个普通的长假,长年劳碌的人们能在其中好好休整,但彼此平行。然而,望着挂满红灯笼的街道,那些稀薄的年味仍能唤起我些许相关的记忆。小时候过春节,我总会搬着板凳,踩着叮当作响的月光去看戏,其实也不过是为了凑个热闹。尽管台上乱哄哄的,你方唱罢我登场,我图的不过是台下的小摊贩:豆腐脑、炸菜粿、水煎包、煮馄饨,小桌子一排连一排;还有卖荧光棒、拨浪鼓儿、小糖人儿的……那时,伯父常带我去买牛肉羹:一对老夫妇推着铁车子,碗里生粉、醋和姜都放得多,另加入食盐、少许味精、小苏打、碎葱花,配合着热气腾腾的牛肉羹端上桌。只见透明鲜白的浓汤上,红棕色的牛肉挤挤挨挨,配上零星的葱绿、碧青的蒜末以及漂浮着的姜黄色,煞是好看。用调羹一下一下舀着吃,只觉汤汁稠密咸鲜,牛肉香而不腻。朗朗圆月之下,只一盏昏灯、几粒飞虫,我与伯父一长一幼两道影子携手缓归。如今,伯父已去,再回想起戏台子下的牛肉羹时,总能嗅出高草飞虫、昏灯鼓声和当时明月那遥远而鲜活的“味道”来。

乡下老房子的对联,有好几年都是我帮着爸爸一起贴的。手指接触红色粉末与金色闪粉的触感,依旧清晰。时间再往回倒,去镇上市场采办年货的情景浮现:集市里熙熙攘攘,喇叭卖力地大喊,车流拥挤,人群喧嚣,食物的香气和春节喜气洋洋的氛围,一齐从四面八方涌来,化作各种视觉、听觉、嗅觉的细小线条,汇入身体。

“当时只道是寻常。”无数平凡的瞬间,当时匆匆放过,如今却显得格外珍罕,只记得吉光片羽,虚虚实实,不知是否会再次被拾起。

现代都市本就带有文化交融、人口流动大的特点,没有特定的过年习俗。在脱离了传统的引力之后,春节的凝聚力更集中地体现在家人团聚的情感上,而高科技将许多东西搬到了线上,线下的过程也开始简略,人与人的相处模式进一步发生变化。例如春节红包,今年连亲近的人都发微信红包,拜年后从长辈手中接过红包的实感无影无踪。以往拜年时,我都会非常有礼节地说一长串,至少五个词,现在只需要“新年好,万事如意”这般一两个词便算完事。过去这样说,我会自觉不好意思,如今却觉得“全世界都这样”。再比如,在线购物平台的便捷,让年货的选购变得轻松而高效。人们无需奔波于市井之间,便能选购到心仪的商品,享受着科技带来的便利与舒适,让新年的筹备更加轻松愉快。

确实,许多东西都在变化之中,众人蛰伏于寒冬,但春天何尝不会再次到来?传统的年味变淡,或许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变得悲观。因为只要生活还在继续,人们总会相聚,以全新的方式。正如年夜饭的流行样式由以往的满汉全席变成了大盆菜,未来的年味将由什么构成,虽未可知,却也足以令人期待。(编辑/苏欣程)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